深度)电子代工三巨头到底谁更强?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6-03 21:52

  深度)电子代工三巨头到底谁更强?华为Mate60、苹果iPhone15成功点燃了行业的销售热情,三星传出将要提前发布新旗舰手机S24,高通2023骁龙峰会即将在10月底举行,小米14系列可能在峰会之后提前发布,消费电子品牌旗舰接二连三,各家看到了华为、苹果新机的火爆不想错过竞争机会,行业更是低迷了近三年,再叠加可能到来的超级换机潮,旗舰大战一触即发。

  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,战火已在供应商之间燃起,富士康在印度、墨西哥的海外投资开足马力,立讯iPhone15组装量一年翻倍、Vision Pro的独家产线已准备开工,比亚迪以一桩超百亿的收购案切入战局,战况空前激烈!

  全球消费电子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,订单也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几家代工巨头手中,苹果最新的旗舰手机iPhone15,和硕、纬创的组装份额不断收缩,甚至已有掉出列表的,取而代之的是富士康+立讯的组合掌握接近90%的份量。电子代工份额的争夺和行业洗牌正在加速,比亚迪、立讯、富士康作为仍在积极扩张的三家巨头,究竟谁的实力更胜一筹?且看。

  首先看人均年创收,根据年报数据,富士康母公司2022年平均每位员工创造了194.24万元的收入 ;比亚迪电子和立讯精密则分别是110.96万元和90.35万元。

  再来看单位固定资产创收情况,富士康每1亿元的固定资产,对应了2022年16.49亿元的营收,然后是比亚迪的8.28亿和立讯的4.86亿。

  从数据上看,富士康的厂房建设时间比较早,公司成立的时间也更早,因此在产能利用和管理上的优势十分明显,像比亚迪电子和立讯,普遍是在近五年时间才开始快速扩产,产能、管理等各方面的指标未必能跑满,考虑到富士康近些年的营收增长较稳定,而比亚迪电子雷竞技RAYBET、立讯仍保持着约20%的增速成长,拿成长期企业的数值与成熟期的相比,难免会差一些,但毫无疑问,富士康作为全球电子代工龙头,底蕴是非常深厚的。

  2022年,富士康在全球范围内拥有6万多件有效专利,研发费用超过250亿元,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.7%左右,毛利率为6.04%;立讯则拥有专利4526件,研发投入超过80亿,研发投入率接近4%,毛利率为12.19%;根据公开资料并未查询到比亚迪电子持有的专利数量,因此按其母公司专利数量和电子代工业务的占比进行计算得到6524件,根据财报显示,比亚迪电子研发费用39.69亿,研发投入率为3.70%,毛利率为5.92%。

  企业创新,最重要的就是看真金白银投入了多少和产出了多少,并且创新能否带来业务、产品的溢价,而对于代工厂而言,溢价无非体现在制造能力和零组件自给率上,因此用毛利率进行分析。

  从结果上看,立讯研发创造的溢价更高,同时研发投入力度也更大,涉及的产品制造更加聚焦,因此零组件自给率也更高,带来业务价值量和溢价上升;富士康研发投入虽然最大,但其业务线也十分庞大,基本涉及消费电子所有产品类型,因此资源分配到各个业务线,产出可能不太明显;比亚迪电子也是一样,业务领域覆盖消费电子、汽车和医疗,产出效果也不明显。

  这里首先看消费电子领域内,谁的制造实力更强,一方面是要看产品的种类和大客户的高端机型订单加持,另外就是看零组件自给率。

  富士康作为苹果御用代工厂,除了一些新的产品像MR的Vision Pro以外,富士康均为苹果产品的主力代工厂。

  立讯从零部件起步,连接器、线圈马达,然后通过代工苹果无线耳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开始为苹果组装核心的iPhone手机,目前是苹果Vision Pro的独家代工厂。

  比亚迪电子最早是2015年通过键盘和充电器切入果链,2017年开始提供Apple Watch的陶瓷盖板,2018年拿到了AirPods塑胶机壳和iPod touch组装项目,2020年开始代工新款的iPad,去年底开始提供iPhone玻璃后盖;如今通过158亿收购全球第四大电子代工厂Jabil的部分业务,下一步将是剑指iPhone组装。

  紧接着来看零组件自给率,即对上游的布局,消费电子核心的零组件主要为芯片、面板、主板、机壳,价值量排序也如此,富士康通过投资并购,基本实现了上游零组件的全覆盖,甚至像生产设备、工业软件等辅助工具,富士康都有投入,但就目前看来,富士康的整合能力还不够,全方位的布局没能显著提升其毛利率,芯片、面板两大核心部件未成气候,其他的同行也在慢慢追赶。

  除了三巨头和一些老牌厂家,这些年也有源源不断的新势力出现,这次华为回归,也让光弘科技走进了公众视野,已与华为在通信、手机、汽车领域有大量的合作展开,这些技术过硬的中小厂商,通过在大厂的夹缝中吃下一些“小订单”或者急单成长起来。还有像华勤技术、龙旗科技、闻泰科技也通过绑定特定的客户,在行业雄霸一方。

  在行业低迷了三年之际,行业复苏和旗舰之争的帷幕正徐徐展开,当然,对消费者而言,我们更加期待的是厂商能拿出让人心动的产品。